当前位置:Home>工作动态>正文
关注潜江新闻网
转发微博
诗情画意韵味长——积玉口镇创建“诗词示范镇”纪实
2024-01-11 16:08:01 来源: 浏览:24827次

仲冬景气肃,碧草犹萋萋。近日,走进中华诗词之镇——积玉口镇,随处可见的诗词佳作成为装扮这座小镇的“潮流单品”。

“万里晴空,云烟缥缈。舞朋诗友相逢早,渔耕园内喜盈盈,歌声琴曲音缭绕……”在积玉口镇诗词楹联分会2023年冬季采风活动中,诗人们用字字珠玉的诗篇咏诵该镇的深厚底蕴。

积玉口镇是一个人杰地灵、俊彦辈出的文化古镇,诗词文化源远流长。近年来,积玉口镇坚持以“六进”为抓手,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“诗词示范镇”奋斗目标,让诗词文化“活”起来、“火”起来。

思想引领号角扬

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是人民智慧的结晶,更是积玉口镇的宝贵财富。积玉口镇把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,吹响打造诗词文化名镇的嘹亮号角,并于2021年成功创建全省“诗词示范镇”。

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;文化建设,未有穷期。2022年,积玉口镇将创建国家级“诗词示范镇”工作纳入全年工作重要日程,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,研究制定《积玉口镇创建国家级“诗词示范镇”实施方案》,全面部署、有序推进各项工作。

积玉口镇党委委员李前介绍,自确定创建国家级“诗词示范镇”目标以来,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足人、足额保障创建工作,除定期针对各项工作内容开展督导检查,协调解决问题外,每年还从多种渠道、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创建工作专项经费10余万元,用于开展各项诗化环境建设活动,编制、印发各类诗词刊物,奖励在各级诗词活动中的优秀者等,实现诗词推广普及格局。

如今,在积玉口镇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、市诗词楹联学会的引领下,该镇诗词人才队伍蓬勃壮大,优秀诗词作品也不断涌现。 

多点发力氛围浓

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,诗词的传承发扬至关重要。

但,发扬之力从何处来?从校园来、从群众中来、从点滴的文化积淀而来,是从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而来。

在积玉口小学,学生以“春夏秋冬”为题,将诗歌融入舞蹈,舞出了中华诗词传统底蕴;在积玉口镇清廉家风馆”,近百篇诗词作品话尽廉洁与初心……立足“文化强镇”建设,积玉口镇创建办一方面摸清“文化家底”,深入挖掘本土资源,一方面在全镇范围内扎实推进诗词进机关、进社区、进企业、进农村、进旅游景区、进网络、进家庭的“八进”活动,一方面力促国家级“诗词示范镇”创建与诗词活动品牌结合,坚持开展一月一次例会、一季度一次征稿、一季度一次采风、半年一次业务培训会、一年一次诗歌大赛或朗诵会“五个一”活动,让诗词文化走进千家万户、深入人心。

诗词事业成果丰

积玉口镇诗词历史悠久,历经数年的淬炼与积淀,诗词早已成为积玉口镇人民根植于骨子里的文化信仰,诗词创作的脚步从未停下。但传承之美何以凸显?——“百家争鸣”的人才队伍、百花齐放的文化阵地执笔作答。

人才队伍不断壮大。积玉口镇诗词楹联学会于2008年正式成立,经过近14年的发展,学会会员从最初的28人,发展到2022年的197人,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5人,省学会会员14人,市学会会员57人,发现并培养李子玉、许玉九、张立琼、姚礼平等为代表的本土优秀农民诗人121名。

阵地建设持续优化。建成面积达900㎡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,作为诗词楹联学会活动阵地。同时,整合项目资金,在借粮湖畔成立积玉口镇诗词楹联创作基地,打造了上西荆河滨河公园、渔耕文化园、东大街等诗词创作活动场所,重点在郧府新村、万里镇村建设诗词文化长廊50余处,指导辖区企业——江汉钻具建成500m的诗词文化长廊,并在全镇开辟20余处的诗词宣传栏,让群众切身感受诗词魅力、接受传统文化熏陶。

搭建诗词推介窗口。《借粮湖文苑》作为展示全镇诗词文化的窗口,为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,为推介积玉口发挥重要作用。

源浚者流长,根深者叶茂。李前表示,镇创建办将持续巩固国家级“诗词示范镇”创建成果,砥砺奋进,努力书写传播积玉口独特雅韵的“诗词画卷”,为促进积玉口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(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小静)

 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潜江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潜江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授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
 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潜江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主动与我们联系删除!
栏目精选
虾城印象
虾城印象
曹禺文化产业园
曹禺文化产业园
远眺潜城新貌
远眺潜城新貌
紫月湖公园
紫月湖公园
积玉口镇禁毒办深入寄递物流网点开展禁毒宣传活动

诗情画意韵味长——积玉口镇创建“诗词示范镇”纪实

Copyright @ 2021-2023 www.cnqj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积玉口镇 版权所有
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cnqjw2008#163.com(请将#换成@)举报电话:0728-6230961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2120180014 鄂ICP备12000686号-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备案号:鄂备2011012